探秘五冶“智慧工地”:“超级大脑”让“重庆小蛮腰”地标建设更快更智能

2018年11月09日 12:47:36 来源:华龙网
编辑:本网编辑

特种设备动态监控 温馨提醒保障安全

随着高层建筑的日益普遍,很多外行人看一个工地热闹不热闹,塔吊、电梯的多寡和使用频率高低似乎就成了一个参考值。这虽然是个玩笑话,但也正说明了塔吊在现代化工地中的重要性。在五冶施工现场,塔吊的使用颇为频繁,几乎工作期间每时每刻都有多台塔吊同时运行。

 装有降噪屏的钢筋加工区。记者 李成 摄

“安全预防始终是五冶施工的头号严律。尤其是涉及生命安全的特种设备,更是我们安全防范的重中之重。像塔吊和电梯这些核心设备,我们都是实时监控预警的。”据五冶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地塔吊和卸料平台均安装了与“超脑”相连的智能监测系统,塔吊通过运行监控系统、吊钩视频系统和驾驶室监控系统,可对工作人员工作状态、司机的操作行为进行监控和预警。卸料平台也通过载重监测和超重自动声光报警,杜绝了卸料平台超重堆码材料的违章行为。

对塔吊安全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可以说有效减少了塔吊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而针对建筑井道的安全提醒,则是记者们实地感受中的另一亮点。当记者跟随现场解说员走进一栋在建大楼内,整洁的楼内环境,似乎让大家放松了心情。“请勿靠近!”一句女声的提示音突然响起,让现场记者吓了一跳。大家赶紧站定,才发现是靠近了该楼层的一口电梯井,然后此时大家距离电梯井还有相当大一段距离。

工作人员演示安全帽撞击体验。记者 李成 摄

“在电梯井处,我们安装了微波感应装置,一旦有人靠近电梯井12米以内,即可被微波探测仪扫描到,随即反馈给‘超脑’,现场就会发出‘请勿靠近!’的提示音,从而进一步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五冶集团重庆仙桃数据谷项目安全部何畅向记者道出了其中原由。

应用BIM可视化模拟 建设省时省力不出错

31岁的钱文龙,是中国五冶集团重庆仙桃数据谷项目的一名钢构施工员,有着7年钢构施工经验的他,在聊到“重庆小蛮腰”以及“工地超脑”时,技术出身的他滔滔不绝。钱文龙告诉记者,对于钢构施工来讲,“超脑”应用后最开心的事,就是省时,不出错。

原来,“超脑”是五冶人对“建设工地BIM+互联网化技术全面应用化”的亲切称呼。在没有BIM模型技术前,钱文龙的工作就是每天按照CAD平面图纸,了解建筑结构构造、建筑整体形式以及每个零件的连接方式,然后按图施工。可是通常每个项目构件都比较多,构件安装时的朝向问题就一直是影响他们施工时效不稳定的“拦路虎”之一。

参会嘉宾观摩集成地面系统。记者李成 摄

“以前,安装图纸都是平面的,但从平面图纸上,是很难看出构件安装朝向的,这就容易导致返工,为我们增加工作量。现在通过BIM技术,我们实现了三维立体可视化,所见即所得,这可是质的飞跃。”

据钱文龙介绍,如今,五冶的项目施工通过BIM模型管理,可以直观的了解到每个构件的安装形式,从而一步安装到位。“如果说,以前做相同的工作,没采取BIM模型前,需要2天且经过多次纠正才能将构件安装到位,那么现在仅需1天就能轻松搞定。”钱文龙感慨道。

无独有偶,负责“小蛮腰”幕墙安装的唐荣华,对于BIM在幕墙前期设计施工中的指导作用也是深有体会。唐荣华告诉记者:“像‘小蛮腰’这种建筑,她每一块幕墙玻璃都不一样,如果按照以前的模式,每一块都要我们摸索尝试,极为耗费工时,出错率还很高。现在,工厂按照我们BIM模型导出来的幕墙设计图直接在工厂就把玻璃与框架组装完成。运到现场后,我们就像搭积木拼图一样,直接按图拼装就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缩减了人工成本。”

百米幕墙安装误差不超3毫米 “小蛮腰”建设催生国家级工法

随着大家在工地的体验深入,此次观摩交流的主角——6位“重庆小蛮腰”终于闪亮登场。之所以称之为“重庆小蛮腰”,是因为这6栋地标建筑的外形顶底宽,中间细,层层扭转,酷似风靡全国的传统小吃麻花。但又与麻花对称统一的样子不同,这6栋大楼,每一层都在“扭”,每一层“扭”的还都不一样,恰似“妙龄少女扭动着腰肢”。如此独特的地标造型,顿时勾起了现场不少摄影记者的兴趣,纷纷按动快门扑捉“小蛮腰”的倩影。

“这6座‘小蛮腰’建筑,是设计师先出外形图纸,在外形不能改变的前提下,再来设计出主体结构轮廓。”中国五冶集团重庆仙桃数据谷BIM项目技术主管叶盛智告诉在场记者,因“小蛮腰”的外幕墙全由不规则双面扭曲旋转玻璃幕墙组成,幕墙的每个单元板块大小、每块玻璃尺寸、每根型材长度角度均不一致,因此,“小蛮腰”玻璃幕墙的安装,堪称国内建筑工艺的顶级难题。

“特殊的外观造型要求极高的装配工艺,为了保障幕墙建设精度,我们采用了工业级参数化BIM模型,并且与数控技术相结合,使整个幕墙的制作、安装精度更加精细,整个95.4米高的幕墙,安装精度误差不超过3毫米。”叶盛智说:“同时,采用放线机器人测量放线,也极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和精度。如果采取常规的人工测量放线,我们通常需要2人耗时1天,而采用放线机器人后,我们相同的工作量现在只需1人,2小时内即可完工。”

在“重庆小蛮腰”项目中,五冶还利用BIM可视化模拟,对外脚手架架设的立杆、横杆的定位根据建筑扭转的角度进行了精细排布,并导出精确定位图,帮助指导现场工人搭设施工。

“重庆小蛮腰”地标建设的难题,激发出了五冶推陈出新的潜力。从BIM可视化模拟、放线机器人等高科技手段的介入,到二次深化设计、十二项专业策划、五项专项策划,“重庆小蛮腰”的建设倾注了五冶人太多心血,一系列高精尖的施工技术也由此而生。目前,由五冶研究的“重庆小蛮腰”幕墙施工工法正在申报国家级工法及相关发明专利,而“小蛮腰”建筑群作为重庆市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正在争创国家优质工程奖和“建筑界奥斯卡大奖”—— 鲁班奖。

 探秘五冶“智慧工地”:“超级大脑”让“重庆小蛮腰”地标建设更快更智能

首页 上一页 [1]  [2]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