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走进普洱市,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印象深刻。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绿色是普洱的自然本色、生命底色和发展特色,也是普洱最大的资源禀赋。
如今的普洱,已是全球最大的普洱茶种植基地;是全国咖啡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和品质最优的“中国咖啡之都”;率先在全国探索推行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和双提升机制;为全省首家建立“绿色检察”制度;率先在全省实施生态茶园、生态咖啡园改造,在绿色发展道路上探索出许多原创经验和首创路径……
普洱市有机茶园记者 记者 杨峥 摄
而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普洱也是捷报频传。自2015年以来,全市贫困人口从38.3万人减少到15.9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26%下降至8.12%;继2017年宁洱县率先脱贫摘帽后,2018年景谷、镇沅、孟连、西盟4县也紧接着脱贫退出,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为让生态“颜值”变成经济“产值”,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坚实“靠山”,普洱市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条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座宝山’一起建、百姓富裕与生态优美‘两个成果’一起收”的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体系。
思茅区倚象镇大寨村茶农居家 记者 李平 摄
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护是第一政绩,要绿色、生态、惠民的GDP,不要带血、污染、低效益的GDP”,这是普洱市向全国全世界发出的史上最强音。
为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如期脱贫摘帽,与全省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普洱市把脱贫攻坚纳入了试验示范区建设的全局中加以统筹,坚持把发展绿色经济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结合起来,引导鼓励贫困地区农民积极参与特色优势生物种植、林下经济、旅游服务等绿色产业发展。
普洱镇沅县富农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云南日报供图
同时,培育龙头企业发展融合茶叶、咖啡、生物药等循环经济产业链,使农民的收益与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县区有龙头企业、乡镇有支柱产业、村组有主导产业、农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开发格局,使绿色产业收入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50%以上。
此外,普洱还积极争取和利用清洁能源扶贫资金、生态补偿资金、生态扶贫资金等绿色扶贫资金,与发展绿色经济相结合,培育增强贫困人口的“造血”能力。通过脱贫攻坚与发展绿色经济相结合,初步探索出贫困地区群众绿色脱贫的“普洱模式”。
走进思茅区的乡村、田园,漫山遍野的茶叶、咖啡绿满山坡,是它们让村民们摆脱了贫困,过上富足的好日子。而茶叶和咖啡,属于思茅区效益好、见效快、覆盖面广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当地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的“绿饭碗”。
普洱咖啡 记者 孙晓云 摄
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通过引进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大力发展有机茶,带动该村及周边1300户农民4000余人建设茶叶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使入社茶农人均收入达2.6万元,茶厂工人年收入超过5万元。
而茶产业和咖啡产业作为普洱市衣食万户的大产业,为把群众手中的“绿饭碗”真正变成脱贫致富的“铁饭碗”,走有机发展的路子、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是实现农民“饭碗转变”的必经之路。
于是在2010年,普洱市采取每亩台地茶留养160株茶树,模仿景迈山人工栽培型古茶园野生树种品种,在台地茶园每亩套种8至10株覆荫树的的办法,实施了生态茶园改造。
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的生态茶园,产品通过欧盟认证,远销国内外 记者 刘建华 摄
目前,全市已建成生态茶园165万亩、咖啡园80万亩,特色生物药38万亩,有机认证和进入转换期的茶园与咖啡园达35万亩,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达30.4%,有机认证证书在全省州市中排名第一。
通过实施生态茶园改造,普洱市向广大消费者兑现了“普洱的空气带不走,但绿色有机、健康养生产品可以带走”的承诺。
从县城出发,穿过几座大山,记者来到了景谷县村民李秀堂的家中。崭新的家具、整洁的门面,以及家门口台阶上的混泥土灰尘,都是眼前这座砖混结构房屋刚刚装修完留下的痕迹。作为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秀堂对近年来家中发生的变化感触颇深。
“和脱贫前相比,现在我算是个‘大忙人’。家里种了50亩桉树,甘蔗地扩大到12亩,简直忙得不可开交;农闲时,我还要到县里的造纸厂打工。”李秀堂笑着说到,通过国家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如今他家的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多元,比脱贫前翻了两翻。
普洱市江城县勐烈镇朵把村布朗族村寨的一幢幢蓝色屋顶的小洋楼耸立山坡,蜿蜒的水泥路通进每个农家,房前屋后树木葱茏 记者 李秋明 摄
而村民李秀堂口中所说的造纸厂,便是位于景谷县的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生产设施最为先进的纸浆生产龙头企业,云景林纸在为当地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贫困群众提供了林业种植订单及相应的就业岗位。
据云景林纸工作人员朱尤高介绍,通过建设近120万亩的原料林基地,公司带动了景谷、景东等普洱5县区共1.16万户近5万人实现林业增收,其中涉及景谷县的档卡户有3571户1.28万人。同时,还实现了固定就业2000多人,各环节使用劳务近2万人,且优先聘用各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近年来,普洱市通过整合打造特色生物、林产、边贸加工三大工业园区,推动绿色工业向园区聚集,引入了康恩贝、汇源果汁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推动绿色工业发展;着力实施糯扎渡水电站、云景林纸、大平掌国家绿色矿山等一批绿色示范企业项目。
普洱景谷林改 记者 杨峥 摄
此外,普洱市还形成了以茯苓、石斛为主的林下中药材种植业,食用菌和松香为主的林下采摘业,瓢鸡、小黄牛等家禽家畜为主的林下养殖业的发展模式。
目前,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520万亩、林下经济开发企业75户,涉及农户近25万户从业人员48万人,林下经济人均收入达到了3050元,全方位、多渠道地让贫困群众实现“树上树下”都能增收的发展愿景。
“如今的黄草岭,道路建起来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也富了,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对于近年来发生的变化,景东县锦屏镇黄草岭村的村民们,喜笑颜开地议论到。日前,记者来到了黄草岭村,进一步探寻这个高寒冷凉山区贫困村的“变形记”。
据了解,黄草岭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178户649人,曾经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村。全村有耕地665亩、林地22168亩,但黄草岭也是景东县唯一不能种稻谷的村寨。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黄草岭村争取到2600余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农村扶贫安居、房屋美化亮化、旅游基础建设等项目建设。
“云品亮相”普洱市绿色农业展区 云南日报供图
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黄草岭村依托“高寒冷凉、自然优美、绿色生态”的资源优势,确立了以经济林果为主、畜禽并举的强村富民之路。立足于村情实际,坚持走以桃、梨、樱桃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花椒、草果、刺苞菜等特色经济作物,以及无量山乌骨鸡、黑山羊等养殖业相结合的特色立体式生态产业发展道路。
同时,当地村“两委”还积极出谋划策,指导村民们成立黄草岭花椒专业合作社,主动引进外地客商,开发本地特色产品,并进行精深加工,全力打造“黄草岭”品牌,让产业链不断延伸,使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走得更远、销得更好。
普洱景东刺绣布艺展颇受顾客青睐 记者 李秋明 摄
除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外,黄草岭村还积极探索和开发中草药种植等新产业,目前全村共有20户村民试种草乌、重楼等中药材。通过多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如今的黄草岭村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2406亩,人均3.7亩,产值达390万元/年,人均0.6万元。
凉爽的气候、肥沃的土壤,黄草岭村民们还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种植了大量的樱桃、水蜜桃、黄梨等水果,打造出一个个生态产业,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往看花观景。他们还利用黄草岭花期、果期游人前来看花买果的时机,开起了农家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
春有樱桃,夏有桃子,秋天黄梨和萝卜,冬有雪莲……带着山野的气息,汇集自然之精华,样样都是纯天然绿色生态食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黄草岭村因此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目前,黄草岭村家家发展种养殖产业,家家都有多项增收渠道。
2018年,该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0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从2009年的4500元增长到2018年的12500元,在10年间提高了近三倍。为此,黄草岭村也成为了景东县第一个因势利导发展特色经济、率先脱贫致富的高寒山村,也是该县唯一没有建档立卡户的村寨。
云南网记者 姬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