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船山:强平台优机制创品牌 提升社区发展治理服务效能

2021年11月15日 14:35:02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肖伟

四川新闻网消息(袁方绪)两项改革后,遂宁市船山区按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思路,聚焦社区发展治理领域“体系不健全、理念滞后手段单一、可持续能力弱”3个共有问题,通过强化“371”社工平台集群建设、优化“1516闭环服务”机制、创造“万家灯火”公益慈善品牌,提升服务效能,并为规划探索城乡资源双循环模式,增强农村社区发展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强化“3枢纽7站1基地”社工平台,破解“体系不健全”问题

构筑3枢纽,加强多元支持。构筑“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社区志愿者双创支持中心、社区慈善基金支援中心”3类枢纽,形成区级社工总站支撑。储备“政策库、智库、项目库、课程课件库、实习实训点库、人才库、组织优选库、场景库”8库资源供应。规划社区“分类施治”创新课题7个指导实践。开展社工站点标准化建设和业务指导、项目集中展示和督导评估。实施社志培训交流、公益慈善产品发布会等17场,孵化注册社志组织3家,培育潜在“社会企业”2家。成立社区慈善基金1支,开发“掌上慈善汇”科技支撑。形成多元支持格局。布局7站,促进服务延伸。以“民生服务为根本,多元主体构框架,社区治理铸品质,慈善参与强持续”定位,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指导、街道主抓、机构主营”机制,建立运营4个街道社工站、3个片区化乡镇社工站,形成区域全覆盖。按照“整合民政服务、推动政府购买、培育多元主体、加强社区治理、激活社区经济”发展方向,帮助建设社区专委会、小区自管委等自治组织11个,孵化公益性服务型社区社会组织25个。推进社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项目化发展,在2个社区先行先试建立社工室,探索“站室”互动机制,发现社区需求、开展项目设计、实施供需对接、落实主体承接,促进服务向民生幸福“最后一米”延伸。建设1基地,探索资源循环。7站联动,链接合作企业建设“莲社”社会工作实训创业基地。整合近郊1000亩场地资源规划慈善农场、足球场、创业园、休闲观光公园等“打卡”胜地,致力发挥街道社区与“莲社”基地各自优势探索资源循环。运用“掌上慈善汇”科技支撑,发布和实现“公益慈善活动、困境求助、需求收集、邻里集市、志愿者培育、公益积分兑换、免费场地共享”等服务功能的活化。其中慈善农场产出用于社区慈善基金建设并引入社区发展治理,同时为下步规划探索城乡资源双循环模式,增强农村社区发展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优化“1516闭环服务”机制,破解“理念滞后手段单一”问题

优化并首先在城区各街道循序推广“1516闭环服务”机制。该机制由镇江寺街道试点首创,以其理念可复制、路径可借鉴、效能可持续的创新启示价值,2021年获首批省级基层治理示范荣誉。按照党建强治理,治理促发展,发展强服务思路,通过1个模式:“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公益慈善”联动发展模式。强化5个模块:资源整合、组织建设、人才培养、项目孵化、慈善参与。支持1个行动框架:社区、社会工作、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五社联动”现代化社区发展治理行动框架。满足6类主要需求:民生保障、社区服务供给、文化传承、营商环境、居民双创、可持续性探索。该机制有效融入区-街道-社区“三位一体”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实现阵地联用、服务联做、机制联建,人才“联育联动联勤”。通过“可参与、可体验、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慈善载体,先后创造了梨园“三无”老旧小区生活新场景、百福商居联盟文化商业街区善治发展场景,开枝散叶了“红领益心”参与式服务供给场景、“福娃公社”体验式慈善生态场景、“359旅”可持续助老支援场景等3个二级场景,有效破解本地社区发展治理“理念滞后手段单一”问题,受益群体逾70000人次,切实增进居民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现已循序推广至介福路街道开展单位制转型小区融合治理课题实践、育才路街道开展商住小区协商共治课题实践、南津路街道开展城乡结合部社区微治理课题实践。

创造“万家灯火”公益慈善品牌,破解“可持续能力弱”问题

2020年,船山区社工总站以“我的2020·社会组织战疫行动”为载体,首创本土公益慈善品牌“万家灯火”,同步建立社区慈善基金并以“万家灯火”第二季“城市与星星的握手”公益慈善文化之旅为载体,将慈善力量引入社区发展治理“主战场”,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公益慈善资源搭建居民、社区自组织、公益微项目“大舞台”。2021年,“万家灯火”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由镇江寺、介福路、育才路、南津路等4个街道社工站联动,同频实施“益动船山”计划,全城寻找温暖社区居民的微项目,对22个入库项目进行提炼打磨,形成了“梨园阳光”“介福韵·广电情”等14个扎根社区的优秀项目,涵盖组织培育、文态提升、环境物业、群团共建等内容,并涌现了罗茨、陈春凤、何杨、陈婷等一批民间“领军”人才。与此同时,依托社区慈善基金规范运营和支持,健全社区志愿者公益积分兑换机制、链接新经济组织助力社区双创,形成以“项目孵化激发人才和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等社区资源吸引商企加入社区双创;社区双创支持慈善基金成长;慈善基金支持项目孵化”的社区公益慈善价值生态链。当前,社区慈善基金共获224人次、2家团体、3家企业捐赠,含物资折款收入9.4521万元,已投入使用8.1689万元服务民生幸福。其中来自本地单位、居民(含社区志愿者)捐赠收入3.6521万元,占比38.638%,来自外地个人、团体等社会力量捐赠收入5.8万元,占比61.362%。随着即将开启的“万家灯火”系列第四季“同是追梦人”慈善救助增能行动,将通过“民生兜底、社会融入、能力提升”促进精准打通服务救助对象“最后一米”;促进形成“互助向善”良好社会氛围;探索“给予式”慈善向“治理式”慈善转变,补充社会救助和社区治理新模式,同时进一步促进“组织+人才+基金”成长,助力破解“可持续能力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