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陈玉蓓 摄影报道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四川省蓬溪县的农村地区都会举行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送蛴蟆”。这一传统活动不仅承载着当地百姓对健康的美好祈愿,也反映了古老文化与现代医学之间的有趣联系。
![]() |
“十四节,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这首童谣在蓬溪县农村地区代代相传,唱出了人们对“送蛴蟆”活动的深厚情感。活动中,村民们用竹子制作形似蝌蚪的“蛴蟆灯”,并在正月十四晚上将其送到河边,寓意送走瘟疫疾病,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
“蛴蟆”一词是川北方言中对青蛙的音变称呼。作为一种有益农耕的益虫,青蛙为何会成为“送瘟神”仪式的主角?据蓬溪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每逢农历正月十四,蓬溪县境内便会暴发大规模瘟疫,许多孩子因此夭折。百姓们痛苦不堪,认为是得罪了“蛙神”,于是兴起了祭祀“蛙神”的“蛴蟆节”,祈求上天保佑村里的孩子。自此,瘟疫不再蔓延,这一民俗活动也得以保留至今。
![]() |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蛴蟆瘟”实际上是指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为“痄腮”。这是一种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多发于1至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发病时,患者腮腺肿大,形似青蛙鸣叫时外声囊鼓动,因此被称为“蛤蟆瘟”或“大嘴巴”。冬春交替时节,天气变化无常,儿童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此类病毒,导致疾病大规模传播。
![]() |
在现代医学尚未普及之前,川北农村地区的百姓将流行性腮腺炎的暴发误认为是“蛙神”带来的瘟疫。为了祛除灾害,他们通过制作“蛴蟆灯”并将其送入河中的方式,寄托对健康和平安的期盼。这一传统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疾病的朴素认知,也展现了民间智慧与文化传承的力量。
![]() |
如今,尽管现代医学已经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但“送蛴蟆”这一民俗活动依然在蓬溪县农村地区延续。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健康生活的美好祝愿。每年正月十四,村民们依然会点亮“蛴蟆灯”,唱着古老的童谣,将希望与祝福送入河中,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孩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