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地合作——智汇田野 共筑安居农业新高地
2025年07月08日 15:00:06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为了解决“新农人”在农业发展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遂宁市安居区以省级人才入乡“新农人”试点为契机,以“我为‘新农人’办实事”专项行动为抓手,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资源对接等方式,从整合农技推广力量到搭建长效培育机制,从引入高校科研资源到推动“互联网+”下沉……让安居的乡村因人才的汇聚而生机勃发。
安居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办好‘新农人’最期盼的十件事”栏目,通过生动的实践、鲜活的案例,记录安居区如何助力“新农人”在安居沃土上耕耘梦想、收获幸福的动人故事。
在安居区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新农人”是破浪前行的先锋队。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田野,而校地合作如同春风化雨,为这支队伍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近年来,安居区以“引客入遂”为牵引,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大力开展“三招三引”揽才行动,建立全市唯一——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北京大学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等校地合作平台,促进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为“新农人”成长赋能,书写着校地合作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技术攻关:从实验室到农田的“破壁行动”
“要不是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我们不可能连续三年刷新全国高产纪录!”在安居区石洞镇双祠堂村,站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边,看着郁郁葱葱的春玉米,奉光荣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奉欢不由感慨。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她的家庭农场首次引入四川农业大学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专家团队全程驻点指导,从机械改装到植保方案定制,让她在大豆玉米种植上越来越得心应手。
为了解决丘陵地区农机适配性低、复合种植除草难等痛点,奉欢借助安居区搭建的“高校专家+新农人+合作社”协同平台,与西华大学共建研究生实习基地,联合改进大豆玉米专用播种机、研发复合种植除草设备,成功填补无人机飞防技术空白,降低用工成本30%,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如今,这片土地已创下大豆亩产213.82公斤、玉米亩产655.38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成为科技赋能农业的鲜活样板。
而奉欢并非个例,美宁农牧“00后”郎文静应用四川农业大学智慧种植系统,实现反季空心菜品质飞跃;白马镇“农机一哥”彭巧借助省农科院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走出了一条适合“安居体质”的高产、高值新路子;马均、杨文钰等20余个专家教授团队来到安居,累计培训“新农人”800余名,惠及安居各个镇……高校的科研成果正持续转化为沁润安居农业发展的“活水”。
平台共建:筑巢引凤打造“智力引擎”
“这里简直是活的教科书!”站在美宁蔬菜基地的智能温室前,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园艺系学生罗玉琴难掩兴奋。
在校地合作的持续深化中,聚贤镇的美宁蔬菜基地不再是传统的农田,而是成为了高校学子实践的“第二课堂”。今年3月,安居区与四川师范大学正式签约共建校地合作协议,在基地实习、实训、实课的学生来了一拨又一拨,不仅如此,基地上还常驻了四川师范大学专家60余人。
“这种合作方式,促进了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的生态圈。”美宁食材基地负责人万海林说,基地每年都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60人的实习机会和20个岗位,而他们自己的员工也会定期去大学里“充电”学习农业知识。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安居区不断深化产学研融合,与清华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3所权威高校、研究机构深度合作,推进育繁一体化建设,打造了西部最大的红薯脱毒育苗中心;建成了全省首家农村地区农机4S中心,联动打造川中丘陵地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建好用好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乡村文化科技小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工作站等平台。
此外,安居区与省农科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共建8个实训基地,开设“薯光班”“电商班”等特色课程25期,真正让新农人实现了“进高校学理论,回田间练本领”。
人才共育:让“新农人”变身“兴农人”
校地合作不仅输送技术,更孵化领军人才。安居区积极打造“耕耘安居”培育体系,构建“新农人—带头人—负责人”成长链条,390名“新农人”纳入村级党组织后备力量,130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102人成为“两代表一委员”。
横山镇莲藕种植大户向前在省农科院指导下,开发撂荒地6000余亩,带动村民年均增收2.4万元,成为省级龙头企业领军人;西华大学研究生协助奉欢改进农机的实践成果,被写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目录;安居区通过用活用好与重庆潼南、铜梁等地共同成立的无人机产业一体化服务联盟,开展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无人机种植试点,培育懂农机、会农机的农业技术人才,并成功举办川渝毗邻地区植保无人机职业技能大赛……
为了持续推动“新农人”向“兴农人”转变,安居区接下来将采取系列措施:推进更深层次校地合作模式,聚焦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扩大“农业人才机会清单”覆盖范围,集聚一批智慧农业、电商经营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完善“双百共建”合作机制,打造一批示范性实践基地,为“新农人”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精准对接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重点培育农机应用、农业经济、农业技术等领域“新农人”,推动校地合作实现质的提升、面的拓展、效的突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如今,在安居的广袤田野上,高校的科研种子正与“新农人”的实干精神深度融合。从奉光荣种植家庭农场的复合种植高产田,到美宁农牧的智慧蔬菜基地,校地合作的故事仍在续写——这里没有空中楼阁的学术,只有扎根泥土的振兴答卷。
(图/文:安居区委组织部)
编辑:王海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