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裁缝“剪”出大名堂 ——残疾人罗建国开网店创富小记 “你看,这套西服是这家店的爆款,累计销售了7000多套。”在蜀秀东街一小区住房里,腿脚不便的罗建国正坐在电脑前,一边掌握着线上交易情况,一边喜笑颜开地告诉记者。去年,49岁的他在市残联的帮助下注册了遂宁市红浩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生产的服装通过网络批发,实现了销售额200万元,赚了60万元。 目前,市残联正向省残联为罗建国申报10万元“双创”奖励资金。 政策助力 裁缝店变电子商务公司 因年幼时身患小儿麻痹症,罗建国需要依靠拐杖出行,但他并没有被生活压倒。19岁时,他学习了裁缝技术,后来经营着一家裁缝店,以缝补和加工服装谋生。 2009年,一名从事网络服装批发的顾客将一批西服订单交给罗建国。过硬的技术和质量,让对方与罗建国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在这名顾客的带动下,罗建国也开起了网店零售西服,但成交量屈指可数。“一年就两三万元的利润,远远不能维持家庭生计,必须要增加业务。” 罗建国想到了发展电子商务。可是,小学文化、49岁、拐杖出行、缺乏启动资金,以上现状都成了罗建国创业路上的障碍。怎么办? 就在他最无助的时候,市残联让罗建国参加了残疾人创业培训班。原来,针对残疾人个人就业创业需求,市残联在经开区建立了“遂宁市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2016年5月,罗建国成为首批入驻该基地的创业者之一,并成功注册了遂宁市红浩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免去了房租、水电费和办公设施的费用,还有创业指导,对我来说就是‘及时雨’。”罗建国说,孵化基地对残疾人创业者的各项政策扶持,让他少了后顾之忧。 发挥优势 西装1年销售额200万元 如何拓展业务成了罗建国经常思考的问题。 “我的优势是技术,不妨试试厂家批发这条路。”罗建国注册了阿里巴巴企业店,拍摄了模特照片,又进行网络宣传推广。很快,小订单变成了大订单,部分产品成为客户店铺的爆款。记者看到,其中一款西服累计销售了7000多套,而去年“双十一”“双十二”狂欢节期间,1天的成交量就有5万-6万元。 目前,批发订单占据总业务的90%以上。但罗建国要从“等业务”变为“找业务”。于是,在批发的同时,去年12月中旬,他又启动了零售,没想到第一天就销售了50多套、成交9000余元。2016年,公司总销售额达200万元,赚了60万元。 “早上9点到晚上12点都在电脑前面,休息时手机上也可以做生意。”随着业务的增多,罗建国的重心转移到了质量把关和业务推广上,生产制造交由妻子和员工们负责。目前,公司已经吸纳了7名残疾人就业,每人年收入增加1.5万-3万元。为此,市残联向省残联为他申报了10万元“双创”奖励资金。 2017年,罗建国还计划开发男装羽绒服、大衣、衬衣、保暖内衣等产品,并还将发展线下的工装制定业务。为此,他正计划购买制衣设备来提升质量。“争取今年将销售额做到500万元,吸纳更多的残疾人员就业。” ■新闻链接 去年市残联帮助31714名残疾人灵活就业 针对残疾人个体创业就业需求,市残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经开区建立了“遂宁市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2016年共转化残疾人就业项目6个。 据介绍, 去年,遂宁对全市15万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扶贫、就业、辅具等117万项次帮扶服务。通过“量服”平台需求为导向,重点实施了我市“十项民生工程”和“21件民生大事”的残疾人民生项目。参加居民养老保险113773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9353人,为36328人次发放最低生活补贴;为41442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帮助31714名残疾人实现和巩固灵活就业,为残疾人提供辅具9680件,为772名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 (记者 熊燕) 原标题:残疾人罗建国开网店创富小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