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页 主管主办: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 市州联播主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主任:张先生 15928488103 投稿:snxw2017@qq.com
快讯

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遂宁  >  遂宁要闻

新闻与合作:15928488103

遂宁市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时间:2017-03-06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本网编辑 分享:

 

踏平坎坷成大道

 

——遂宁市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以往房子阴暗破旧,收入非常微薄,被评定为贫困户后,我易地搬迁住进新房,还加入了村里的自强互助脱贫合作社,养猪、种藕,享受产业奖补政策,今年我的钱袋子终于鼓了……”2016年12月31日,蓬溪县赤城镇长发店村3组的贫困户包建华欣喜地说。

 

包建华只是遂宁脱贫攻坚中的一个缩影。2016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结合丘陵地区“插花式”贫困实际,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大力实施“五个一批”。66个贫困村摘帽、村集体经济平均达到3.45万元,33472名贫困人口脱贫、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716元,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3.7%下降至2.6%。依托市县两级24个现代农业园区布局菌类蔬菜、经果林、畜禽养殖、优质粮油、水产养殖等五大特色产业17.1万亩、养殖基地22个。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新村建设、农村危旧房整治“四个结合”,7930名贫困群众住上了新房子,4219户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了“首战首胜”的预期目标,脱贫攻坚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A 建立稳定脱贫机制 脱贫指令统揽攻坚全局

 

自去年1月起,全市脱贫攻坚大会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全市脱贫攻坚现场推进座谈会……数十次全市性大会,逐项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遂宁市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方案》等10个扶贫专项方案,并全部纳入“十三五”扶贫规划和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18个扶贫专项2016年工作计划相继实施,统领年度脱贫攻坚工作。

 

2016年,遂宁市构建起“市抓统筹、县区负责、乡镇落实”责任体系,层层建立“双组长”制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对表现优秀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行提拔但不离岗,对不适宜的坚决调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深入贫困村,采取问、对、看、算、评“五步法”,蹲点督导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推进情况,为的是传导压力、查找问题、补齐短板、激发动能。

去年11月以来,遂宁市采取市级自考,市级领导率领市脱贫攻坚验收组奔赴66个计划摘帽村,开展贫困村退出验收工作,查找短板不足,督促问题整改,加紧查漏补缺。12月中旬,300多位省级“考官”分赴我市5个县(区)验收核查,脱贫一户销号一户,达标一个摘帽一个,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

B 做足产业文章 构建“造血式”扶贫机制

在射洪县沱牌镇青岗村二期5000亩的柑橘产业示范片区里,村民正在刚刚开垦好的土地上种植柑橘树苗,其中,有2000亩地流转自周边的4个贫困村。今年5月,这些果树栽植将全面完成,届时,加上一期已初见成效,可以采摘的5000亩示范区,将出现柑橘花开香飘十里的盛景。

“我们主要依托全市农业产业大环线建设,推动柑橘产业小连片、大组团发展。以村为单位,分村流转土地万余亩,连片发展柑橘产业,形成在该县域南片优质水果组团布局,并与西片的优质粮油、东片的特色蔬菜、北片的名贵药材产业相呼应,更与遂宁大环线建设形成射洪组团。”站在青岗村新建的村委会办公室前,沱牌镇分管扶贫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说,因为产业的带动,青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亲眼见证了这些变化的青岗村支部书记杨安感触很多。他说,对老百姓来说,收入增加才是最实在的效益。村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后,企业每年支付农民700元/亩的土地入股收益,每5年增长10%,这就是保底。其次,企业会按亩产2300斤的超产部分的10%,给予农民收益分成。照正常算,柑橘产品盛产期亩产至少可达2800斤,超出的500斤作为产值分成部分,按照批发价2元/斤算,农民每亩地可增加分成100元。

除了射洪,船山、安居两区,蓬溪、大英两县,都在产业发展上积极做文章,着力构建“造血式”产业扶贫机制,并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格局。

2016年,遂宁市坚持“一体化大环线带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带动产业基地发展、产业基地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发展”的组团式发展模式,以173公里扶贫大环线串起产业扶贫大园区,带动323个贫困村“村村进园区”,8.9万贫困户“户户进企业(协会)”。推动市场主体由单家独户的贫困户向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转变;经营方式由农户单打独斗向企业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个人身份由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实现了贫困户户均增收1.3万元以上。如今,遂宁依托173公里基础联网、产业连片、新村联建、政策联动的现代农业大环线,覆盖带动5个现代农业园区、65个乡镇、340个村(其中贫困村174个)。

与此同时,遂宁着力构建“造血式”产业扶贫机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市县两级24个现代农业园区布局菌类蔬菜、经果林、畜禽养殖、优质粮油、水产养殖等五大特色产业17.1万亩、养殖基地22个。

C 线上线下齐发力 打造扶贫新模式

在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四川顺意通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成片的货物间穿梭,忙得不亦乐乎。

“顺意通将发展农村电商与脱贫攻坚结合,走出了一条‘电商+’的产业扶贫新路子。”顺意通总经理秦毅说,公司利用独创的“电商+城乡共同配送”、乡村货郎+“村村合淘”机制,在全市搭建农村电商服务点100多个,充分发挥电商在脱贫攻坚方面的先锋作用,并探索出“套餐扶贫”“培训减贫”“普惠脱贫”三大电商扶贫模式。

截至目前,遂宁已建成市级农产品电商平台,400多个“遂宁鲜”系列农产品实现线上供销、线下展示。发展微商城12家、农村电商运营中心105家,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

2016年,遂宁市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实现脱贫的6.9859万贫困人口,积极发展优质粮油、优质果蔬、优质中药材、优质畜禽、乡村旅游,以及实施“遂宁鲜”区域品牌线上线下电商扶贫等富民产业,逐步实现增收脱贫。

与此同时,这一年,我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让贫困老乡住上好房子,就得昼夜赶工、保证质量。12月底,全市2852套住房全面完工,保证贫困群众2017年春节前能够入住新房。

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全市2016年扶贫日系列活动推进会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现场捐赠签约仪式上,社会扶贫力度再次加码,10家民营企业代表现场捐赠(举牌)837万元,355家企业与323个贫困村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实现了结对签约“全覆盖”。社会力量累计投入农村产业资金14.83亿元,在全市贫困村中实施扶贫帮扶项目119个,首批投入项目资金3864.89万元,解决当地劳务用工5563人,无偿捐赠资金302万元。

瞄准“穷根”,全力出击,脱贫攻坚步伐继续加快。我市对丧失劳动能力、因病因残致贫,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5.8109万贫困人口,采取落实“两线合一”政策、增发残疾贫困人口生活费补助、加快养老设施建设、集中供养“三无”人员、全程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等措施,筑牢兜底基础;通过体检预防、医疗费报销、商业保险、医疗救助、社会帮扶等措施,实现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全额报销、慢性病门诊维持诊疗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加快“62”重点水利工程以及一体化脱贫攻坚大环线建设,统筹推进沿线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和公共设施配套,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遂宁新闻网全媒体记者 颜朝辉)

2017年脱贫攻坚目标

加强产业就业扶持。用好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推广“四六开”“股权分红”“土地入股”等模式,贫困村优质粮油、果蔬面积达到18.5万亩以上,出栏家畜23.3万头。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镇村开发公益性岗位,力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就业。壮大教育扶贫救助基金,落实贫困学生15年基础教育免学费等相关政策,推动贫困区域70所学校标准化建设,选派100名优秀教师轮岗支教。

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全面落实医疗扶助政策,努力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开展中医药能力提升、医疗专家支医、村医能力提升、分类分批救治“四大工程”,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强化家庭医生、健康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水平。今年拟推出贫困村实现标准化卫生室、合格乡村医生“两个全覆盖”。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新建集中供水工程52处,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4.15万亩。完成4000户贫困户危房改造、10471名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地区广播电视数字化覆盖率达到100%。通过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特困人员救助等途径,保障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的贫困人口基本生活。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精准扶贫管理,优化项目安排、资金使用、驻村帮扶等工程流程,进一步扶准扶好。加大扶贫资金投入,财政专项扶贫预算资金增幅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30%以上。整合涉农资金,引导更多金融资金、民间资本投入扶贫领域。强化社会扶贫“五大平台”功能,营造良好氛围。落实“三个一”调度机制,及时解决问题和困难。

 

原标题:遂宁市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国际 中国日报 国际在线 中青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光明网

四川新闻网遂宁频道 中国遂宁 遂宁新闻网 四川在线遂宁频道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编辑部邮箱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 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13264号-3

扫码关注四川新闻网头条号:西部看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