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诗性土地打造诗歌地标 ——访遂宁日报报业集团纪委书记、《华语诗刊》主编唐毅 遂宁位于古蜀文化与古巴文化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让遂宁在巴蜀文化交汇碰撞中吐故纳新、取长补短,构成了极为独特的“巴蜀文化”,在灿若繁星的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绚丽的“遂宁色彩”,陈子昂、黄峨、张问陶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也正因为如此,遂宁这片土地秉承着与生俱来的诗歌灵性,并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寄托深情的诗歌之城。遂宁本地的诗人、作家又该如何提升文化担当让遂宁文化“走出去”呢?为此,记者专访了遂宁日报报业集团纪委书记、《华语诗刊》主编唐毅。 作为中国作协会员的唐毅,在诗歌、散文、小说和评论等领域均有不菲成绩,仅去年就获得“全省十大书香之家”、第七届冰心散文奖。他认为,新诗百年一直在往前走,走到今天实属不易。新诗的发展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诗人引领着新诗前进的方向还不够,还需要挖掘培养一批有潜力的诗歌创作者,让新诗发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好。对于诗歌日渐回暖的当下,遂宁本地诗人、作家该如何提升创作力?唐毅说,今天的遂宁可以说诗意盎然,有一定数量的诗歌爱好者,本土诗人吕历、庞雪君、安德等创作丰盈,他们的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但遂宁的诗歌爱好者来自各行各业,写作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来看,还需进一步提升创作实力,多走出去,多开阔眼界,不要安于做一城一地的“名人”。 在谈到遂宁的“七大提升计划”时,唐毅说,“文化提升”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观音文化、盐卤文化、诗酒文化等遂宁特色文化被不断挖掘,并逐渐走出遂宁,被更多的人所知。通过举办一些务实的诗歌活动,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有创作潜力的作者,鼓舞和激励着他们的创作激情,对于促进遂宁诗歌和文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需要我们有提升、传播“遂宁文化”的担当,需要活动组织者积极搭建更多的平台,把遂宁诗歌、遂宁的创作者们推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为此,2013年,遂报集团以党报的文化自觉和担当创办了《华语诗刊》,并设立了陈子昂诗歌奖,该奖项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前不久,第三届“陈子昂诗歌奖”初评揭晓,颁奖典礼将在荷花盛开的7月举行。经过几年的发展,《华语诗刊》在全国的影响力逐年提升,成为遂宁最为显著的诗歌地标,多次受到省、市领导和广大读者、作者的交口称赞。《遂宁日报》的“灵泉”副刊,更是发现和培养诗歌创作者的一片沃土。 唐毅如是说:“人间正道是沧桑”。办一份刊物,设立一个相对长期的奖项,十分不易,确实需要付出,其中的艰辛旁人可能很难体会。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情,总不会有坏的结果;诗歌事业的发展亦然。(遂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树林) 原链接:唐毅:为诗性土地打造诗歌地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