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多项政策助力村民脱贫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每一个脱贫百姓身后,都有精准细密的工作。2012年对于石马沟村5组72岁的村民陈绍英来说,是艰难的一年,仅靠陈绍英一人种庄稼维持他和妻子生活的家庭,又遭受了一记重拳——妻子被查出患有尿毒症,这对原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每周三次透析的高额费用,压得陈绍英喘不过气。  | 贫困户陈绍英在镇政府帮助下找到了新工作 |
天无绝人之路,石马沟村村支书得知这一情况后将其上报到镇政府,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后,陈绍英家庭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县财政为陈绍英及妻子购买了医保,这样一来,只要是蓬溪县内产生的住院费,县医保局就能直接报销90%。此外,镇政府还为其申报了医疗救助资金,这极大的缓解了陈绍英家庭的重压。“没得政府帮助,政策支持,我老婆就是看着死。” 庄稼人陈绍英目前还多了几个身份,一个是合作社的员工,他可以在合作社打点零工;一个是农副产品提供商,自家养得鸡、鸭、鹅,他可以卖给大桥村的电商平台……像陈绍英这样的贫困家庭帮扶,镇政府还在继续努力着,一个个脱贫故事、一个个闪光数据,正在悄然改变着鸣凤贫困村现象。 “农民夜校”做阵地,扶志又扶智脱贫干劲足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如何转变传统观念,使老百姓从被动扶贫到主动脱贫,“扶志、扶智”是关键。鸣凤镇结合实际情况,以村级活动场所为依托,建立以“农民夜校”为主、农民技能培训班为辅的一大批镇、村教育培训基地。还将“农民夜校”创办与“四好村”创建、感恩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将“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到课堂知识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群众。如今的“农民夜校”成为了村民们喜爱去的地方。在这里,村民可以从挂片领导、驻村干部以及政法干部口中了解到中央、省、市、县会议精神,村民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再也不是两眼一抹黑。 有了“农民夜校”学习阵地,还要有认真学习的学生才行。在“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33岁的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应三,2017年回到老家开启了他的“农村创业梦”,便显露出他“农民夜校”好学生的身份,镇上邀请的农技专家、致富能手到村交流农业技能、产业发展经验,这让冯应三不仅学到了选种、施肥等技术,还从市场行情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种植青花椒的可行性。自己的腰包鼓了,冯应三开始琢磨帮助村里的贫困户,就这样,绿水青山真正开始了金山银山的转变。 从“打赢”到“打好”,从重视“扶贫进度”转变为更加关注“脱贫质量”,脱贫攻坚的质量导向愈发凸显。蓬溪县鸣凤镇党委书记刘沛说道:“镇党委政府组织帮扶干部对全镇已脱贫的1272户贫困户开展了‘回头看、回头帮’活动,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使贫困户能够持续稳定脱贫。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鸣凤镇所有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