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遂宁11月28日讯(苏勤)近年来,射洪县坚持“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和“因地制宜、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工作模式,引导城乡居民从自我做起,从细处抓起,以管好公益岗位人员为切入口,统筹用好网格管理员、社区督查巡逻员为抓手,从点滴细微处夯实环境治理,努力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实现全覆盖。 收集阶段的做法 在全县上下坚持将其作为党委政府一贯的主张和政策,从县乡党委至各社区、村委会和居民院落均将环境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由主要领导牵头安排部署,做到月初有计划,月中有安排,月底有考核;以制度形式要求各社区、村委会每日进行一次例行巡查,每周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每月开展一次集中整治,确保了治理工作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各个环节组织有序,保障有力。 借助学校人员集中、辐射范畴广的优势,提高学生及家长的环境卫生意识,激发全民环卫热情,带动每个家庭、整个社会投入环境治理,共建美好家园。组织人员以楼幢、街巷和村社为单位挨家发放宣传资料和入户讲解,以点对点的方式强化卫生联洁,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利用好辖区内宣传栏、板报等阵地灵活多变地开展环境治理宣传,让环境治理意识在社区居民中入脑入心;组织“小红帽”“红袖套”人员抓好常态流动劝导,组织各文艺宣传队将环境治理、文明素质提升等有机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广大市民自觉管理。 抓好公益岗位人员管理,将城乡背街小巷、开放式小区清扫保洁责任落实给辖区公益岗位人员,严格实行划片包干,把每一个人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点上,确保各类垃圾杂物时产时清;在村(社区)设立3人左右的“牛皮癣”治理小分队,配备油漆、涂料、水泥、钢刷、灰铲等专业工具,对不同小广告制定不同的覆盖方案,对小广告、电话号码等“牛皮癣”做到发现一处清除一处,确保城乡“牛皮癣”得到控制,大幅提升辖区环境面貌;抓好网格员管理,将环境治理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要求每个网格员抓好本网格区域的环境卫生和公益岗位人员上岗情况巡查,切实做好信息交流、沟通协调、巡逻劝导等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置相关问题,大幅提升了辖区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抓好督查队伍管理,在每个村(社区)建立一支环境卫生督查队伍,由社区书记、主任轮流带队值班,每日对公益岗位人员、网格员上岗情况以及背街小巷、开放式小区清扫保洁、“牛皮癣”治理成效进行检查,做好现场巡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月底进行考评打分,排位通报,考核结果与工作目标加扣分挂钩,努力治理工作激情和落实程度。 转运方面的做法 强化垃圾清运,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对城乡所有街面、单位、小区等设置的垃圾容器进行全面统计,并建立工作台账,落实每个垃圾站、箱、桶、库等垃圾点位到责任部门、责任人、管理人员和清运工,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按照日常日清要求,以定人、定车、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定奖惩“六定”原则加强垃圾收运服务。同时利用车载GPS定位系统和压缩站视频监控设备,对所有环卫作业车辆全程监管,动态管理,工作管理监督即时、主动,智能化、科学化。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车辆运行线路、收运时间及管理人员配置;在城区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大网格实行网格化作业,在乡镇分河东、河西两个片区进行清运作业,坚持以日常清运和突击整治相结合,及时排查清理卫生死角、城乡结合部等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确保垃圾清运及时到位。 处理方面的做法 在射洪县生活垃圾环保发电项目建成前采用分区、分层、分单元的科学化填埋方式。当天进入场区的垃圾进场后按照预先确定的填埋小单元区卸下,先进行分单元摊铺、平整、压实、消毒、覆土、对进场的生活垃圾全部都及时喷施“生物除臭剂”进行除臭、灭蝇,按照规范化作业,全部进行卫生填埋,再用压实机按照规范要求分层压实,最后实施铺膜覆盖,在每日覆盖的基础上,使得垃圾堆体边坡不大于1:3。生活垃圾填埋满足了《城乡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 当前,该县正在积极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待项目完成建设后,采用焚烧方式处置垃圾,垃圾减量化将达到85%左右,缓解了采用填埋方式占地面积较大与城市化建设加快而用地紧张的矛盾,本项目建成投产后,日处理垃圾量将达到700吨,年垃圾入厂量约260000吨,年入炉垃圾量233300吨,年发电量10873万度,年上网电量8807万度,在处理生活垃圾的同时又为社会提供大量能源。 生活垃圾治理很难,覆盖城乡大地,触及千家万户,涉及大街小巷,关注旮旯角落;生活垃圾治理很易,从自己就可做起,从身边就能参与,从最基本的“脏、乱、差”就可抓起,从改变坏习惯切入,“五乱”就能杜绝,全县上要坚持“无一日敢松懈、无一刻敢大意”的精神,坚持常抓不懈,长效治理、绷紧弦;专人负责,专项整治,求实效;强化持续治理,抓反复、反复抓;强化细节管理,抓住每一细节不放,无数个细小成绩的聚合才彰显出了当前良好的城乡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