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遂宁12月11日讯(汪禹霆 金易梅)近日,射洪县金鹤乡长房村文化院坝里一场精彩纷呈的“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隆重上演。 免费看文艺演出、吃坝坝宴,长房村村民欢聚一堂,述说着这几年来村里发生的变化。“过去的5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离不开县委县府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县水务局的全力帮扶。”在回顾近几年长房村的变化时,村支部书记郭仕砚感慨万千。 
“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
近年来,县水务局立足职能,充分发挥行业优势,高效整合人力资源,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真情结队帮扶为助手,全力助推精准脱贫,解决长房村饮水用水难题,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助农增产增收,得到村民一致认可,为长房村脱贫增收注入了强劲活力。 村民用上自来水 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农村也用上了自来水,煮饭洗衣服真的是太方便了,而且水很干净,吃起来很放心。”见记者来访,张大妈硬是把记者拉进厨房,拧开了水龙头。看着哗哗的流水,张大妈高兴不已。 张大妈告诉记者,以前全村都用井水,遇到天旱的时候,大家只有轮流用水,连煮饭、洗衣服的水都不能够保障。现在,自来水管网延伸到了家门口,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了。 记者了解到,在长房村,生活用水难题困扰全村群众多年,更别提农田灌溉用水。县水务局在走访了解到该村的急需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后,精准施策,先后实施水源井整治项目,整治水源井10处;农村安全饮水项目,通过洋溪镇新溪集中供水站管网延伸,修建加压泵站一座,延伸管网8公里,投资150余万元,解决长房村610人饮水问题。目前,全村都用上了自来水,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产业扶贫柑橘基地 灌溉用水有保障 农业产业不断兴起 “以前,种庄稼只有靠天吃饭。由于没有灌溉用水,很多土地都没办法耕种,荒废的土地很多。”提起长房村的变化,正在台下观看表演的78岁的郭思树很有话说。 郭思树告诉记者,近年来,县水务局先后在该村实施了高效节水灌溉、节水型社会建设、小微水工程等,全村灌溉用水得到了保障,村里的农业产业也不断兴起。“土地流转出去了,还引入产业,领取土地流转资金的同时还能够在村里打工挣钱,这种事情从前想都不敢想。” 据了解,近年来长房村在县水务局大力帮扶下,建设高效节水灌溉290亩,整治U50渠道0.5km、山坪塘1座、蓄水池2口,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45亩,保证了全村灌溉用水。去年,县水务局还上下奔走,多方协调,完成土地调型300亩,引入“不知火”柑橘产业,在全村流转200余亩土地种植柑橘。柑橘种植基地配套自动化控制灌溉系统,采用滴灌方式,解决基地用水难题,助推产业发展。产业兴,则民可富。村民不仅可以将荒废的土地流转出去,得到股金分红,还能就近务工,增加了群众收入。 
居民集中安置点 用心用情促发展 结对帮扶心连心 提起帮扶干部,长房村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对水务局帮扶干部都赞不绝口,认为水务局帮扶干部们诚心诚意、踏实负责,有亲和力…… 近几年,县水务局切实发挥人才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智力支持作用,充分整合人力,务求各尽所能,先后派出第一书记两名,长期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组织中层以上干部14名与29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坚持每月5-6次到村开展政策宣传、感恩教育,通过开展以购助扶、节日慰问以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提升群众满意度。 帮扶干部均积极践行精准脱贫要求,以钉钉子的精神开展走村入户,倾听群众的心声,认真分析致贫原因,根据帮扶对象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注重志智双扶、精准对接、精准施策,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实际行动,诠释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助推精准脱贫。 做好“水”文章 乡村旅游规划初现 走进长房村,栋栋楼房镶嵌在青山环绕之间,整洁干净的村道路犹如丝带将全村家家户户相连。 “村里面貌不断改善,群众生活也越来越好。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长房村,走进来、有耍头,从而促进全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村支部书记郭仕砚介绍说,在县水务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全村旅游业发展规划已经编写完成,按照“以水兴业、以水富民、以水美村”的幸福美丽新村发展思路,计划在居民集中安置点周围修建人工湖和景观带,切实做好“水”文章,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 “脱贫攻坚只是第一步,带动村民致富才是关键。”县水务局主持工作副局长刘玉超介绍说,下一步,该局将继续加大帮扶力度,加强建设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增强群众增收后劲,真正带动村民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