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页 主管主办: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 市州联播主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主任:张先生 15928488103 投稿:snxw2017@qq.com
快讯

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遂宁  >  遂宁要闻

新闻与合作:15928488103

产业扶贫挑起脱贫攻坚“大梁”

时间:2017-03-06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本网编辑 分享:

 

鸟瞰现代农业产业大环线上的永河现代农业产业园

柑橘基地喜获丰收

集约发展蔬菜基地

 

产业扶贫挑起脱贫攻坚“大梁”

 

——2016年遂宁市产业扶贫工作综述

 

全面小康,是不落下一村一户的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

 

脱贫攻坚,首战首胜。横下一条决心,深耕贫瘠土地,遂宁再探路。全市上下形成共识: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摘“穷帽”,拔“穷根”,换“穷业”,一年来,遂宁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全市上下真抓实干,按照“全域规划、长短结合、突出特色、龙头带动、连片推进”的总体思路,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初步形成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良好格局,2016年66个贫困村退出、3.4万人脱贫,村集体经济平均达3.45万元——在遂宁这片红土地上,产业扶贫正挑起脱贫攻坚“大梁”。

 

聚合产业资源

 

从现代农业园区突破 构建产业扶贫大环线

 

产业,贫困老乡脱贫致富的根本。

 

脱贫攻坚的遂宁首战,正是从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基础联建、产业连片中寻求突破。目的:让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农业生产实现脱贫的贫困群众,尽快吃上“产业饭”。

 

激活产业资源,始于依托五大现代农业园区,构建扶贫大环线建设。2016年,船山区把永河现代农业园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百绿盛三生农业公司跟着调整“车头”,加入脱贫攻坚大军,在永兴镇孟桥村、蒲草沟村、明镜村3个贫困村建设牛樟基地。企业在发展牛樟产业的基础上,结合孟桥村、蒲草沟村、明镜村的实情,每村发展一种台湾优质特色蔬菜和水果。

 

明镜村贫困户何先华没想到,曾经毫不起眼的穷土地,如今也能流转出去,而且自己成了牛樟基地的产业工人。既有租金,又挣工资,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

 

永河现代农业园并非个例,其他县(区)都在瞄准靶向、改变打法,相继把现代农业园区视为脱贫攻坚主战场。实践坚定信心,无论是贫困村的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还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大环线都是综合载体、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好抓实。

2016年,遂宁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依托五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73公里扶贫大环线为牵引,突出“一园一特色、一村一主业、一带一产业”,精准实施产业扶贫。这一年,扶贫大环线推动了323个贫困村“村村进园区”,8.9万户贫困户“户户进基地”;全市培育壮大万亩特色优势产业基地52个,带动323个贫困村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1万亩。

 

三产融合发展

 

产业提了效益 老乡鼓了腰包

 

为让贫困老乡能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这一次,遂宁探索扶贫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第十六届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遂宁鲜”香飘山城。遂宁展馆内,弘翔橙绿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米卖得火,短短几天时间,30元一袋的“目连香米”就卖了600多袋。射洪县青堤乡新房村的贫困老乡不敢想象,他们栽种的水稻能卖到山城。

 

“遂宁鲜”看似简单的展示展销,其实是农业品牌价值链的持续提升。针对过去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的特点,遂宁成功打造了“遂宁鲜”区域公用品牌,2016年“遂宁鲜”用标企业达49家,销售额突破20亿元。贫困老乡参与生产和加工的遂宁优质特色农产品正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形成品牌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遂宁,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也渐成燎原之势,穷乡僻壤的财富大门就此敞开,惊人的价值效益正逐渐释放。

每到7月,安居区天伦葡萄产业园人头攒动,遂宁当地市民和成渝两地游客慕名体验观光,品尝原生态的葡萄,体验乡村旅游的乐趣。2016年,遂宁设立首期1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探索农工结合、农商结合、农旅结合等新模式,培育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让贫困群众享受更多收益。

把扶贫“装”进互联网也是一大亮点。遂宁深入实施电商扶贫工程,与淘宝、苏宁、天虎云商等知名电商合作,建成微商城12家、村级电商服务站105家,打通连接贫困地区商品和电商大市场的致富路。

创新保障机制

 

参与有动力 发展增信心

贫困村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如何参与获益”“怎样抵抗风险”两大问号也正在被拉直。

 

2016年初,我市用改革与创新“两只手”,解开束缚贫困村产业发展的“绳索”,解决用地、融资、基础设施等难题,让产业发展主体和贫困群众放心干、放手干、放胆干。

去年,射洪县沱牌镇青岗村顺利完成“摘帽”任务。作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之一,去年年初,沱牌镇从射洪县扶贫移民局借出的30万元产业扶贫周转资金中拿出20万元,以青岗村村“两委”和青岗山种植专业合作社作担保,村里20户特困户每户借出1万元产业扶贫周转金入股合作社。按照约定,合作社每季利润的30%用于入股特困户分红,30%作为村集体收入,40%用于合作社发展,入股特困户所借的产业扶贫周转资金则由合作社代为返还。仅2016年大春一季,农用机械服务周边农户水稻等收割,每户特困户就获得300元的红利。

创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在成都“开花结果”。去年7月,成都、遂宁两地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进行深度合作,两地共享并联合发布包括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等农村产权流转信息,进一步激活农村产权要素。这意味着,今后遂宁偏远贫困村的农户想要流转土地,可以把信息挂到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的网上,让土地租个好价钱。

为让贫困群众在产业扶贫上走得更稳更远,遂宁针对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投入大、风险高的实际,从资金保障、技术服务、风险防控等入手,将贫困户扶上马、送一程。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1.7亿元,争取农发行贷款23亿元,集中投入产业扶贫。探索“以贷入股”,支持贫困户将扶贫小额信贷以股本形式投入企业,有效调动银行放款积极性。

2017年是脱贫攻坚的第二年,遂宁产业扶贫轰足“油门”,帮助贫困老乡加速“摘帽”。据了解,今年全市计划脱贫的2.5万人中,约六成贫困户将靠产业扶贫摘掉“穷帽”。

■全媒体记者 侯跃

 

巧打“组合拳” 产业扶贫圆贫困老乡“致富梦”

 

持续鼓起贫困群众的“钱袋子”,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任务。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根本要靠发展产业。

2016年,遂宁市贯彻落实中、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全域规划 统筹引领产业扶贫

2016年,遂宁市科学编制了市、县(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市、县(区)、乡(镇)、贫困村产业扶贫年度计划,注重贫困村产业扶贫年度计划与新村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加工物流、乡村旅游等内容有效衔接,突出园区、新村、产业“多规合一”,推进相关产业的兼容和配套。

遂宁市将产业扶贫与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实施全长174公里的现代农业产业扶贫交通大环线建设,串联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19个县级农业产业园区,配套推进沿线产业、新村、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培育优质粮油、现代养殖、优质柑桔三大主导产业和绿色蔬菜、食用菌、高效林、中药材四大特色产业。

培育主体 增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

2016年,遂宁市引导农民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入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领贫困户“抱团”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在贫困村建立专业合作社381个,入社的贫困户3650户,涉及贫困人口1.1万余人。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利用自身组织、管理、资金、技术等优势,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其增收脱贫,已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5300多家,为1.8万余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帮助他们通过打工创收实现脱贫。

各地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规模化种植、企业化管理,帮助贫困户通过“保底分红”脱贫致富,全市成立土地合作社360家,规模经营土地16.5万亩,其中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贫困户1760户,涉及贫困人口5100人。

遂宁市在贫困村探索“农事超市+村级组织+贫困户”的经营模式,鼓励村集体和贫困农户以资金、土地、农机具等资源资产入股,参与“农事服务超市”经营盈利分配,有效解决贫困农户劳动力缺乏、土地撂荒、发展产业较难等问题,实现贫困农户和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016年,全市11家“农事服务超市”生产作业面积40万亩,实现纯收入336万元,免费为2360户贫困户实施农机作业3.9万余亩。

创新机制 助推产业扶贫扩面增效

2016年,遂宁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扛杆作用,由市级财政出资设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9939万元,每个贫困村设立基金规模为30万元,主要支持贫困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村电商、农旅结合等产业业态。同时,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货币政策资源,推广“支农再贷款+扶贫小额贷款”方式,以央行低成本资金发放金融扶贫支农再贷款6.6亿元;探索建立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运用市场化办法撬动业主投入、金融投入、社会投入15亿元。

农业部门积极推广温氏、齐全、玉冠等利益兜底的合作养殖模式,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大园区+小业主”“农事服务超市六代四定一补”“土地代耕制”“畜禽寄养”“电商+专合组织+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向贫困村精准落地,带动贫困村新建优质粮油、绿色果蔬等传统优势产业基地22万亩,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213个,年出栏畜禽1328万头(只),贫困户人均产业增收2984元。

科技服务 让每个村有一名农技人员

每个贫困村派驻1名农业科技人员,建立量化考核和有效激励保障机制,定期不定期对农业科技人员到位履职情况进行督查;为解决农技人员数量不够、专业指导不对口问题,整合相关农业科技力量组建市级农业产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聘请农业首席专家和市内外涉农专家组建专家咨询服务团队6个,开展农技巡回指导和重点服务。

此外,遂宁市还建立了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6个,明确规定每村至少培养1名农业技术骨干,培育2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1个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发展1个集体经济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贫困户参与和发展。依托“农广校”和“农民夜校”,整合涉农培训资源、资金和项目,统筹组织、精准实施就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名技能或技术明白人。

(遂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跃)

 [1]  [2下一页 尾页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国际 中国日报 国际在线 中青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广播网 中国新闻网 光明网

四川新闻网遂宁频道 中国遂宁 遂宁新闻网 四川在线遂宁频道

关于我们 | 网站合作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编辑部邮箱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2304068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经营许可证 编号:川B2-20100027 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09013264号-3

扫码关注四川新闻网头条号:西部看四川